从公司成立之日,我们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一种促进社会和城市文明的建筑师文化,积极地在中国发展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项目。用我们的力量让城市和生活空间更加美好和便利,提倡混合的城市,减少交通对能源的耗费;提倡低技高效,改善建筑物理环境以达到生态效果;积极构建立体城市,以让土地更加集约

WSP始终关注建筑与城市、人、生态之间的融合,积极参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创了“行走城市”的规划哲学,聚焦人类最本质的日常生活需求。摒弃流于形式的标新立异的艺术品,专注服务于大众的“平常美的好建筑”。致力于将国际化创意深深根植华夏沃土,使用“高效低技”来实现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诉求,设计真正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空间,创造经久不衰的百年建筑经典。通过非凡创意 、高效运作、专业精神来调和需求与品味、质量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令每一位使用者平等充分地享有最大化的空间价值。

我们始终把维思平的社会责任集中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中,当中包括一些独具特色项目—— 采用轻钢体系,被动式节能的休宁双龙小学,援助建设青海玉树牧民新村,回应住房问题的极小住宅—— “一户、百姓、万人家”的研究,参与了张仪村、十二里屯等多个城市保障性住宅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支持中国偏远地区发展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改变。

 

这些社会服务项目大都从公益和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我们始终坚持建筑与环保和谐发展的观点。海南省莺歌海低碳未来城规划方案体现了我们对低碳环保城市的长远规划;通过主持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景观规划,我们挽救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保留湿地达71公顷。

原有水杉树_副本

项目链接:休宁双龙小学
双龙小学是维思平建筑设计组织捐助、研发、设计、施工的一项公益研发建筑工程,小学改建后,保住了该教学校区。此后,它将成为拥有七个年级的完全小学,避免了很多孩子因为学校撤并而失学,也更利于集中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随着新校舍的投入使用,很多因为曾经老旧的教学环境而被迫离家求学的学生再次返回到这个山清水秀的乡村小学中。12
双龙小学是一个从建筑、环保、教育和社会公益等各方面多赢的典范项目。建筑上实现了一个可复制的轻钢结构的建造体系,此种体系建造更快捷,更环保,更安全。通过企业行为,整合社会资源,把所有收益用于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从社会责任上讲,此举不仅仅是捐赠行为,更是体现在于建筑作品上,对人文、环境和社会的关怀。提出“教育、建筑、社会”三赢的可持续公益模式,透过出资出力的形式参与偏远困难地区的学校建设,直接改善孩子上学环境。此模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可持续公益模式,会定期进行。
学校于2012年9月19日由休宁县教育局、休宁县人民政府、安徽大学教育基金会、安徽新兴产业协会、安徽省领导、设计单位等共同进行竣工典礼。我们设计建造的学校,能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共享互动的希望小学。充分拓展小学的活动、场地、发掘当地使用者,建立循环网络。激发游客与当地交流,吸引外界机构的关注与支持。由学校带动村落,从而完善物资、资金、信息的循环网络,达到互动多赢。
我们将持续关注双龙小学,组织各方力量对学生的捐助,2012年11月23日,维思平组织专家开展首次研讨会,探讨结构建造改进的可能性、温度和湿度的前后变化等,得到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我们也倡议有识之士共同伸出炙热援手,将爱心传递到贫困校园,共同关注偏远山区的教育问题,让孩子们“未来学校”的梦想不再是空想。
相关新闻链接:

1、如何为农村孩子插上艺术之翼

摘要:9月19日,休宁县五城镇维思平双龙小学竣工了,500多平方米的教学用房采用主体钢结构,前卫的造型在绿水青山间非常醒目。“童年的记忆是刚性的,这种影响是一生的。也许孩子们现在还不太懂我们的建筑设计理念,但我们将前卫的建筑造型与徽州地理环境巧妙融合,并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就像把一颗生态建筑文明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设计者兼捐赠者、某知名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吴刚对记者说。休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欢迎社会力量加入农村学校的美育教育当中来,帮助农村孩子发掘身边的美。

      2、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现场研讨会召开

摘要:2012 年11 月23 号,由维思平和《建筑学报》杂志社共同发起的“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现场交流会”在黄山脚下的双龙小学校园举办。双龙小学改建项目是维思平组织捐助、研发、设计、施工的公益研发建筑工程。建筑采用轻钢结构搭建,其特点是:工厂预制化强、自重较轻、运输方便、抗震性能高;在场地设计策略上,设计者希望为学校带来新的教育思路——对学生来说,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对村落而言,学校可作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维思平希望透过出资出力的形式参与偏远困难地区的学校建设,直接改善孩子上学环境,建立起一个“教育、建筑、社会”三赢的可持续公益模式,并坚持定期进行。研讨会上,来自校方、设计方以及业界的建筑师、学者、《建筑学报》编辑等10 余人对该项目在组织方式、材料、场地、结构、空间、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表示赞赏,同时为该项目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