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钢,维思平建筑设计创始人之一、董事总经理、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建筑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亚洲建筑师协会会员。
吴钢先生于1996年在德国慕尼黑创立的维思平(WSP ARCHITECTS)是一家以创新为导向的国际化建筑设计机构。在他的带领下,维思平在全球超过40个城市已建成超过300项建筑精品,以“专业优势、非凡创造力,先锋设计理念”获得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荣获包括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LEAF绿叶奖、WA中国建筑奖、WAF世界建筑节、美国芝加哥国际建筑奖在内的60余项国内外建筑大奖。
对话吴钢:
平常的建筑
“选择做设计师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是一件蛮奢侈的事。大家会觉得蛮奇怪的,建筑设计是干什么的?一直到最近我母亲还在问我,你到底在做什么?设计是干什么的?所以可以想见当年设计还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园林设计更是这样,大家并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去做什么。比较难忘的事情有很多,我觉得最难忘的应该是第一次跟着老师在学校里看苏州的园林,才知道我们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园林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是这样的有底蕴。”
d.e.r:您是如何定义自己的?
吴钢:那就用哈姆雷特的那句话说,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去?我出生在黄山,在山清水秀的徽州文化中长大,我自己很认可我的“来处”,也对徽州有很深的感情。
徽州给我的影响就是认识到一个平常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或者说一个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所应该发生的场景空间,最原始的样子。这也引发出了我自己的建筑理论,我们要做一个平常的建筑。我想这是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给我留下的一个烙印和影响。
我是谁?现在在中国做建筑设计,参与到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的浪潮之中,我觉得这个身份我也是很认可的,也非常幸运可以参与到这样的工作中。其他的身份很多了,是一个父亲,是一个丈夫,是企业的领头人,也在大学里教书,是多所大学的教授,当然最核心的身份是设计师。
到哪去?有一句说要活在当下,对吧?所以对于未来,我的定义并不肯定,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说,我未来一定要怎么样,但是我相信我还是会不断的去思考,怎么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打造的更好。这是我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d.e.r:维思平又是什么样的?
所以从维思平来讲,我们会在这些领域中更彻底和更深度的去思考,怎么给人居空间、产业空间,以及企业空间提供更好的,更高质量的产品和空间。
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研发港
北京百度科技园
杭州东部创智天地
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
03
d.e.r:维思平的可持续理念?
我们打造的当代万国府系列,采取了地缘热泵的建筑技术,使建筑降低能耗。同时我们认为应该学习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方法,比如通过建筑格局的设置,像一些院落式的建筑,使得能耗变得更低,空间的效率也应用的更高。
杭州支付宝大厦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南京长发中心
04
d.e.r: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在疫情期间作为方舱医院的地点之一,您认为作为紧急转移的空间,必备的设计元素是什么?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疫情期间用作方舱医院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d.e.r:您对疫情前后的感受?
吴钢:其实经过疫情,我们大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呆在家里的,待在一个室内的空间,我们全中国这么多人同时去感受家的气氛,感受家作为一个空间的存在,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人们对于家里空间的大小、活动是否受局限,在家里面能做什么,与家人长时间的近距离接触等等有了更深的体会。在疫情之后,大家对于建筑,对于城市,对于我们的家,作为一个空间产品,我相信大家开始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疫情之后我认为中国的地产或者是中国的建设会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时代,大家对于生活本身的品质,对于空间的品质,会开始有更高的追求。
06
d.e.r:未来的建筑应该怎样符合人居的需要?
北京广渠金茂府
合肥当代万国城MOMA
07
d.e.r:未来的智能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探索是怎样的?
吴钢:智能化已经进入到建筑的方方面面了,建筑智能化、智能化的家居,甚至整个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整个建筑的项目管理的智能化,已经非常普及了。BIM的应用不仅使得所有建筑设计图纸被整合起来,也使得建造的过程被整合起来,深深的影响到未来运营过程中不同的空间,不同设施的整合。
所以建筑的智能已经进入到建筑空间创造的各个层面了。维思平也在使用智能化的设计,来使得我们整个创作的过程变得更加的数据化,更加智能化。比如在大批量的人居建设当中,我们会用智能化进行一些强排和方案优选的工作。在项目的立面设计中,我们也会应用一些AI的手段。甚至我们以后会把建筑的立面进行模块化,模块化以后,更深入的来做建筑的智能化应用。
08
d.e.r:未来设计品牌的生态将是怎样的?
吴钢:设计师在越来越多样化的同时,其实整个建筑创造的生态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既有大型的监视者,同时也有小型的,有特点的城市在更新,不同的项目也变得非常的多极化多样化。建筑的细部能够做到对人的体察入微,需要设计师的创造力,需要整个产业链当中运营者、投资者、建设者和设计者的共同的奉献。这样的多样化,我认为不是单一的角色能够做得到的。
这个生态其实可以用雨林来形容,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后现代社会,而中国人的性格我认为是更合适后现代社会的,不是那么机器化和单向化,它的目标是多元的,状态也是多元的,有点类似于一个雨林。雨林里没有单独的王,它是由一群不同的,大大小小的生物,组成的生态。
所以我在想未来的设计师,在建筑的领域里也会是一个雨林生态,会更多的追求平衡,追求多样化,追求多维度的优化生态,更适合于我们中国的理念,我们从孔子的时代就推崇中庸的思想,我相信以后会是一个更加雨林化的生态。
维思平的设计理念更合适于现在这样一个后现代的时代。现在进入后现代时代,我认为大家追求的是质量和舒适,也就是维思平一直倡导的平常的建筑,可持续的建筑,这是维思平一贯的主张。在我们的理念当中,所有的建筑空间都是为人的,我们是一家设计为人的企业,不仅是为最终的使用者,也为我们自己的员工服务,这是我们一个比较核心的理念。
设计为人,这不是一句口号,也是我自己坚持和奉行的一个原则,如果设计已经脱离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脱离了人,我就觉得非常不开心了。所以我们的理想是要真正的为人做设计,再进一步就是创造真正适合中国人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这是我们的理想。
我觉得设计是很有创造力的一件事情,这也是我愿意做设计的核心原因。我觉得去打造一个美好的空间,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有创造力的事。这件事情我相信我能够做到老。
主编:Josie
采访人:新浪地产设计李明阳、WSP张东、d.e.r
统筹:岸一、Kelly
拍摄:d.e.r媒体部
视频:田宁、家庆
实录校对:Josie、岸一
宣传:春阳
联合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