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维思平建筑设计
也许有人觉得在当今中国的大规模高速建设的住宅区内有一座教堂是不可思议的事,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
北京龙山教堂
LONGSHANCHURCH BEIJING
设计/竣工:2004年/2006年
设计内容:建筑 景观 室内
用地面积:3 813平方米
建筑面积:1 380平方米
项目性质:教堂 小镇音乐厅
主设计师:张瑛 吴钢 陈凌 Knud Rossen
获奖:
2009 芝加哥国际建筑奖
2009 入选英国AR Awards
2009 德国Bauwelt Prize入围最佳建筑
2008 阿联酋绿叶奖-年度创新建筑
2008 西班牙建筑节获得高度评价
2006 WA中国建筑奖
摄影:舒赫、姚力
万通公司在北京近郊怀柔的“造镇计划”始于1999年。当时万通公司的老总之一姚鹏先生—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老三届的高材生,一位睿智而儒雅的文人,开着吉普车带着我们在怀柔县城山里绕来绕去,看一块怀柔水库边可以建造别墅区的山地。这个别墅项目后来因为土地问题而搁浅,但万通公司在怀柔另一块住宅用地的建造却从此开始。
万通龙山新新小镇位于北京怀柔区,出京进入怀柔的入口处,紧邻北京密云高速路,占地约67公顷。因为当时万通公司持有这块土地已多年,各种想法在姚总的哲学家的大脑中已酝酿很久,而当时我们维思平设计公司刚刚从欧洲进驻中国不久,怀有在中国大展身手的远大抱负和理想色彩。一方面是业主所代表的博大中庸的中国文化,一方面是设计方的西方教育与工作经历的背景,双方跳跃式的思维相互碰撞,逐步造成了小镇初期的规划特色:既有陶渊明式的田园山水,中国传统的街坊组团;又有西方式广场,城市街道的肌理,以及实验性的全钢结构新式别墅……随着二期、三期、四期的陆续建成,不同的规划立意之中有一条主线贯彻始终:人文的主题。
这些城市设计和建筑学的概念在今天,广告语满天飞,开发商竞拍抄作概念的形势下听起来也许并不稀奇,但在上个世纪末,在建造房屋的同时,建造文化,建造生活的实例确实寥寥无几。正是由于“造镇”的业主和设计团队组合的奇特,对追求文化名镇的目标的执着,对几年后四期中教堂的起源,已埋下了伏笔。原教堂的位置在原始规划中是小镇的中心商场区,但是随着小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文气氛的不断提升,教堂的产生也在偶然之中具有必然性。宏观地观看当今当代中国的发展,假如把原始规划的一个文化建筑改变成一个实用的商业建筑,具有代表性或讽刺意味的话,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在一个非常常见的中国式居住形式中心建造一座教堂,或许更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反思和联想。
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宗教的要求对设计没什么影响,形式是精神和心理感觉的反映。”他把礼拜堂看做永恒的朝圣者圣路之旅终点处的庇护所。⑴ 在这样一个繁杂的,世俗的居住小镇内,我想创建的是一处静谧的场所,为祈祷者、参观者、也为每个人内在的愉悦。
在那些曾经对我的设计思考产生影响的教堂中,除了为大多数建筑师所熟悉的著名范例外,我在德国参观的一所山村教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此项设计。这座基督教堂位于慕尼黑附近的山区,建造于1972年,当时打动我的是这所朴素的建筑所传达出来的气质和姿态:水平向的线条,清水混凝土的表面,简洁的几何体块,功能布局的清晰、理性、谦虚不张扬的个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巧的是,此座教堂的建筑师库特?阿可曼(Kurt Ackermann)是我在德国工作的第一家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此后的工作期间对他的工作方式和态度进一步的了解又让我更加理解了这座教堂产生的逻辑和理由。
龙山教堂的最初构思还是基于对现状地块和周边建筑物的理性分析。小镇周边的住宅以联排别墅为主,少量独幢别墅,体量在二、三层,屋面为坡屋面。这些因素多少决定了教堂的体量。坡屋面的选择也是在考虑这一环境因素的同时,暗示了不远处绵延的西山的山形。
从小镇的入口远远地就能看到教堂的钟塔和上面的空十字架,钟塔位置的确立和高度的选择是在使用现代手法—教堂主体和钟楼分离的同时,兼顾了小镇对中心点和视觉以及听觉中心的需求。设计的挑战之一是创造一个室外的场所“广场”做为教堂活动功能的延伸的想法。在基地比较局促的条件下,钟塔、广场、教堂前体量和教堂主体量形成序列:钟塔作为引导和开始,钟塔和教堂之间的广场巧妙地与住宅区相对独立的水景绿带相连,构成隔而不断的景观空间和交通联系。教堂主入口旁的坡道狭长而幽暗,两侧高大的石墙引导人们通向教堂主体中央的入口,而后进入明亮的室内空间的过程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教堂主体可划分为两个体量:低的体量是非宗教活动的前厅空间,上方金字塔形的顶光下是一方静谧得几乎静止的水池,希望人们在经过这个前厅空间时可以先有“心如止水”的境界。由八根柱子形成的环廊暗示着人性化的场地,天光和水面出于自然,融入自然,几乎是范神化的范畴,同时又体现出自己。其实最初设计的前厅是一个室外的庭院空间,环绕的回廊中央的院落铺满大块的岩石,原始、粗砾、非现实的感觉引导精神进入人本的世界。后来因为业主希望扩大教堂实际的可使用面积,加了玻璃顶后改为室内空间。虽然原先主意的原始、极端性被弱化了,但改进的方案中加进了原木铺地和水的元素,人性化气氛被提升了。教堂主厅是两倍于前厅高度的大厅,与前厅相对比的是宗教的冷静的完美性和纯粹的,简单到极致的空间。
通过多年的设计经历,我认为:独特性是脆弱的,只是虚构理想的一部分;更有效的方式是既柔韧又强劲,既轻巧又坚固。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是模数化。教堂以4.2米为模数,前厅和主厅的平面都是4X4个模数,前厅内的柱廊为2X2个模数,垂直立面高度为2个模数,45度斜屋石的投影高度和水平长度也是2个模数。模数和的引入使得设计的过程和建造的过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模数化创造的非独特性空间带来了空间等级性的模糊。例如:神职人员的休息厅在平时也可用做洽谈室、会议室,前厅空间也适用于作展示和聚会场所等等。
如果把引导人们净化心灵的前厅和教堂主厅空间称为精神空间,其他的物质空间:管理与小镇物业用房、设备用房以及可能的多功能用房都被布置在了地下一层。入口长坡道和通往地下层的楼梯形成的空间兼做了地下室的下沉庭院,用以通风和采光。
前厅之上的二层空间与45度斜屋面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围绕前厅的采光顶四周一圈布置的是读书廊。可以说,宗教信仰的唯一意义是文化,这个幽暗、狭小的有限空间所寓意的是精神遨游的无限可能。
光线的处理在外表面上也是模数应用的延伸和发展。按照视线习惯,立面分隔及外窗在模数化的高度上从低到高以五等分,四等分,三等分和二等分递进,水平向的分割由三种不同的模块图案组成,交替使用。外窗均为20厘米宽的窄条窗,高度随模块变化。最终的立面是有韵律变化的开窗体系。前厅强调人性化的空间,光线是明亮的,直接的,与大自然是交流的态度,与之相反的主厅光线是理性的,有节制和神秘感。
深灰色玄武岩的选用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教堂周边住宅立面采用的是厚重而有肌理的水泥砖;教堂自身想传达的庄重、谦逊的雕塑感。干挂的玄武岩留缝有两种:2.5厘米和0.5厘米,对立面设计的完成有更好的表现力。室内的暖色的砂岩分缝与外立面的设计,使用的是同一系统和模数的手法。外墙立面有韵律的分隔手法一直延伸到了室内地面的铺砌。 主厅内白色涂料与外立面沉重的色彩形成了对比。
龙山教堂建成启用至今,已在其中举行了数次的各种活动:有音乐会、儿童剧的演出、公司的反省会等等,据说小镇的物业部门也将在此举行其他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当然,作为建筑师的希望,这座教堂如果能够按照计划不久后交给教会来管理,有定期的宗教活动,那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如果孩子在儿童剧中能够找到他们的欢乐,公司人员通过在教堂中的会议得到反思和对话,人们在音乐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那么现今中国的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意义又能是什么呢?
尚在教堂施工建造时,作为建筑师我曾经感受到过雪后教堂洁净、肃穆的气氛,也感受到过黄昏时窄的窗内透出的朦胧灯光,一些神圣的东西感动着我。如果来过教堂的人也曾有过一些感动,不管是神圣的,或者不是神圣的,也不管是宗教的,还是非宗教的,这或许是对一个普通建筑师及其团队所做工作和努力的最大奖赏吧。
参考文献:
Edwin Heathcote,教堂建筑,Edwin Heathcote and Lona Spens,1997.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