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采访计划

 

1:最近在做的项目有哪些?

维思平最近做了很多有意思的项目。比如刚刚落成就入选2014世界建筑节的北京百度科技园,功能混合且绿色节能,我们在这中间做了很多创新而贴近员工生活的设计,为高科技企业总部设计树立了又一个标杆。还尝试了比较新颖的领域——郑州啸鹰航空产业园,设计十足的活力动感,大家近期关注的美景“郑州一号”小型飞机,就是从这里试飞成功的。另外还在济南做了一个体验式街区型的商住综合体“世茂天城”,很好地传承了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文化脉搏,也是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小街区式住宅区吧。

图片1

配图:百度科技园模型

图片2

配图:世茂天城首层平面图

2:在拿到一个项目的设计委托时,最先会做什么?

首先会思考我们在功能性上能为项目的使用者——“客户的客户”满足什么样的基本需求,再升级这些基本需求,比如融入多样性的体验等等,来丰富和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

同时为客户思考,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项目的性价比,落地性和技术的可实现程度。

当然还会结合建筑专业性地思考能否满足上述两类人的需求,不断挑战自己,否定之否定,与客户持续沟通,在此基础上完成持续性的创新设计,做一个无限接近于完美的方案。我们把这称为“互动式的设计”。

 

3:当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时,会经常去现场吗?如去,通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虽然我们是做建筑概念设计到扩初,但是从项目前期、施工图配合到施工阶段都会去现场,从地基,到地上施工,再到封顶到立面,我们都会针对每个项目定期开工地例会,将甲方、施工方召集到一起,及时解决现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图纸定义与厂家提供的材质会有一些偏差,我们需要一起看材料墙,在现场结合阳光空气,来最终评判效果。而且去现场不是孤独的面对建筑施工的过程,是和使用方共同确认最终效果、达成共识的最佳场合。大家一起面对一个真实的实体,不断在细节上去调整,让最终展现的成果能够符合双方的设想。

 

4:最近在业务上最烦的事是什么?

我是比较乐观积极的人,喜欢挑战,对新的事物会主动去学习,如果说最烦的事,可能就是学得速度不够快吧。

 

5: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从城市设计角度,最近在琢磨如何真正创造出一个适合中国人喜爱的城市。包括城市的肌理、空间、功能等等,我也做了一些尝试,像刚提到的济南世茂天城、上海安亭科技港,都是希望用一些尺度适宜的小型街区式肌理,来打破大而无序的街区格局。在建筑设计上,越来越更深地考虑怎么用中国自己的技术、针对中国人,设计出真正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同时也和我的合伙人一起,思考怎么去组织一个在中国有竞争力的以设计为导向的团队。

 

6: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凯文·凯利的《失控》。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他在帮助我们描绘一个未来的人类社会,虽然用的是“互联网”这个词,但实际也是在指引一个未来型的社会组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会让我们的建筑更加关注自身的条件和当地性,而不是去盲目观察别人在干什么、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在想什么。他一方面打开了你的眼界,但另一方面又让你更清晰的观察自己。最后提到的一个生态组织的概念,就是基于我们自身,每一个个体单元。从团队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未来将会完全离开工业社会的生产型、效率型的组织,而更多走向一个人性化生态的组织。

配图:《失控》

图片3

 

7: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去了台湾,就像回到家一样给我特别安静的感觉,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也做的非常好。有一次在回酒店的路上碰到一对散步的夫妻,就像书里面写的那样,主动过来告诉我该怎么走,又用台湾话告诉司机师傅我要去哪里。他们对自己住的城市很有归属感,当成家一样来招待客人。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样才会看的更远,看到后代子孙的生活状态。

 

8: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

我自己很喜欢也一直在用模型尝试用自然的材料做一些构筑物。从这个意义来讲,在港中大的同事Vito Bertin教授研究的基于参数化的杠杆梁结构就对我特别有启发。我也邀请他在维思平援建的休宁小学操场里用杠杆梁结构做了一个亭子,我想在以后的设计中也会引用这样的一个建构原理。

配图:休宁亭

 图片4

9:最喜欢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在同济大学时期的老师“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和“中国城市设计第一人”卢济威教授,为我奠定了建筑的风景观与城市观;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师从的MARTIN EINSELE、LUIGI SNOZZI、JO COENEN几位大师,以及后来在西门子工作时的主设计师RICHARD MEIER的合伙人GUNTHER STANDKE,都是现代社会的实践型艺术家,他们对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包括使用功能、建造工艺及建筑物理性能等等,有着非常理性和充满激情的认识和创造。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和我的事务所,也不自觉地融入到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中。

 

10: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或:最近中国建筑界哪种现象最让你反感?)

我一直在思考当经济发展趋于平稳之后,整个建筑界是不是能够变得更加理性,社会的建筑活动能不能更多地考虑人和城市,如果建筑实践能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我会感到很快乐。

 

11: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有两门课,一个是陈从周老师的《中国园林史》,每次上这门课都能不自觉地接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上完课去参观苏杭的园林,就会有理论结合实践的深刻体会。另外一个是设计课,甚至在课上无法满足的时候,我就去参加竞赛,还在日本的国际竞赛上获奖。这些都因为我喜欢做设计。

 

12: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可匿名,但请描述)

通常我会去“选择”客户,但是很少用“讨厌”去描述我的客户。可能在合作和工作中间,大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处境,我更多的是用积极沟通和互动的方法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抱怨谁。如果非说讨厌,可以说一个建筑被最终建造起来时质量非常低下,这是我讨厌的一件事,但这也不单纯是某一方的责任。

 

13: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互联网,它应该是新一代的重要工具,目前维思平在设计、研发、组织和推广等各项工作层面中都在广泛的研究和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工具。这使得我们更加相信,成长和进步是社会永远的主题。

 

14: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设计之外,最近会花很多时间陪我的孩子,他明年就要上大学了,我越来越感觉到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很珍贵,所以有意识地多花一些精力和他在一起,关注他的成长。

 

15: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肯定不会感到困惑和厌倦,但仍然会关注建筑设计在中国这样大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我从同济毕业之后去德国,用了十年去改进和发展我在中国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回到中国后,又用了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去改进和重新认识我在德国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目前的状态反而是一个相对放松、踏实的状态,更加关注此时此地“人”的需要,和大家进行更多的互动,从现在开始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新的创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