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市”结合在一起才出现了城市。
“市”,本质上是人类的商品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大多数城市属于因“市”而“城”,即是先有市场后形成城市。
重回传统街巷空间
图:清明上河图
街道产生商业,传统的商业是临街而市,和城市步行网络是重合的。复杂商业的终极目的是利用空间提供其他消费的机会,不经意之间发生一些事情。
传统城市中经由漫长历史所形成的街道都表现出一种合乎人性的尺度。自从机动车开始成为街道的主角之后,城市街道的面貌进入一种新的时代,柯布西埃设想的理想城市逐步成为现实。城市建设的结果,是建筑成为孤立的“亭子”,传统的生活街道被快速路替代。城市生活给人的感受是几点一线的,片段式的。没有街道生活,因此丧失了人们与城市日常交流的很重要的中介。
40多年前,美国女记者简-雅各布斯,以一个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外行人的角度写出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提出“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照面的机会,旨在唤起人们对城市多样生活的热爱和邻里之间的关怀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创造开放式社区
图:武汉融科天城
不仅仅是街道,而是要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商业与广场、绿地、公园、表演、聚会等场所相融,形成开放街区网络,空间起伏,商业融入城市生活,促进人们无意识中的消费,实现顺畅的交流。
从规划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价值,不在于马路是否宽敞,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多少,甚至不在于是否“现代化”,而在于如何在保证公共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一个充满交流感的宜居环境。
设计开放式社区,中心广场成为人停留活动的焦点,商业内街和城市肌理融合得好,人就自然会被吸引进去,进去还有内容,人就会经常来,商业整体利益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里屯village倡导的是老北京胡同的购物体验。规划上,采取了组团式的布局,正如其名字village,然后每个组团之间都有一个通道(在二层或三层连廊连接),在地块四周形成了很多入口,特别是东侧三里屯酒吧街、南侧工体北街入口处放大,形成L型广场聚集人流。另外,整个三里屯就是一个show,这个商业项目集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室内设计,灯光等等,成功的商业必须是整合的设计。
从商业街区到城市综合体
图:合肥新地中心
城市综合体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其核心部分应该是休闲和体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混合型态,各种业态功能应混合,功能复合化以还原城市本来的面目,并提供充足的绿色,打造出十分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有魅力,如果城市失去舒适性,人们将敬而远之。同时如果人们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非常巨大的市场。
城市的土地利用应当是综合的,即将居住、就业、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体,逐步消除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了居住、办公、展览、购物、休闲、消费的混合。高密度的生活活动有利于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功能混合为生活性街道产生活力带来了先天的条件,这甚至比街道本身的形态更为关键。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从容而有效率的生活,清晨人们慵懒地从床上爬起,早餐之后可以从容地步行去上班;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可以轻松地穿过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园回家,或在附近的商场里购物;孩子们也可以在路边的公园里玩耍。
综合体建筑对城市整体形态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商业文化的极致,每个关心品牌的开发商都希望发展一个城市地标项目,使之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入人们的记忆,同社会一起持续下去。
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单一的城市中枢功能的集中,还要把它建设成为人们工作之余也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城市,缩短工作、娱乐和居住之间的距离,人们将有充足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它对城市的贡献不仅仅是因为它为市民提供了消费场所,更因为它融合了城市生活,成了市民公共交往场所。
美国学者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具有生产性、服务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象征性、表达性功能。城市就是一个剧场,一个舞台,城市综合体往往是城市的活力表现的舞台。故事在这里发生,人们在其中认同城市生活。
创造文化复合性的立体城市环境
图:深圳金地梅陇镇
我国传统城市居住区的组织模式是建立在功能主义基础上的邻里单位模式。这种等级化的树形结构排除了居住、交通、购物、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当今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相符合,而是形成了“单位大院”式的割据,是扼杀街道活力的杀手,城市被围墙划分为一个个孤岛,忽视了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生活街道的界面无法形成或者连续,公共街区和社区文化缺失可看性和参与性。
功能分割的城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极大的不便,而且是人们之间交往的减少、城市效率的降低、土地资源的浪费、能源和资源的耗费,于是我们提出了文化复合性的立体城市策略,用可能实现的方式来缩小城市尺度和空间尺度。
首先我们坚持大开放小封闭的社区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要达到这一目的,规划、建筑设计要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各层级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这既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同时也需要人为的引导其衍生,以其弥补城市产生过程中带来的缺憾。
其次,复合性主要强调不同功能之间的混合,商务、商业、文化、展览、会议、酒店、居住等,实际上也是为了增加使用者的互动,减少人行出流量。立体城市或者垂直城市则致力于创建开放性空间和充满立体感的绿化空间,立体并集中利用城市土地,从地下、地面、裙房一直到顶层都有不同的功能,既可以便利的互动又可以立体的分区实现各自的私密性减少干扰;强调地下空间利用,把地面步行街区与地下开发结合起来,设计为开放式的商业空间,利于与轨道交通、地下车库、地块之间的步行联系,同时也可以是市政设施的对地下利用,包括变电、公交、等全部进入地下,减少地面的压力,在这样的城市中,我们基本的生活单元将由居住、办公、绿化、商业街、文化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相连接,公共生活空间更接近于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