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 Charles Tang(左)、吴钢(右)

 

原载于《幸福生活指南》杂志

 

作为一个建筑师,其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创造一个单体建筑,而是期望创造一个城市,一个群体空间,一个群落,这才更具有时代价值,能让这个时代更多的人从建筑师的创作中获利。前不久,知名建筑设计师吴钢和Charles Tang受邀来到福州,进行了一次发人深省的演讲,我们试着了解他们领域内的林林总总,并浅谈下他们与建筑的缘与异。

 

记得彼此是怎么认识的吗?

 

吴钢:大约一年前的一个商业设计论坛上认识的。

Charles Tang:当时在论坛上碰到吴钢,跟他深入的聊了一段时间,感觉他是一个观念非常open的人,一家公司要是有这样一位leader(上司)一定蛮不错的。

 

从认识到现在最欣赏对方身上的哪一点?

 

吴钢我觉得Charles是个非常有激情的设计师,他有许多新想法,为我们的团队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维思平的创始人们都在欧洲受的教育,受欧洲设计理念影响较深,风格比较接近。而Charles则是从小在澳洲长大,拥有澳洲教育的背景和思维方式,同时他又具有中国的血统,能跟我们进行很顺畅的沟通,跟他合作,是一件特别exciting(激动人心)的事。

Charles Tang因为吴钢在德国工作生活了许多年,所以我们身上有一种中西结合的共同点。就像我刚刚说的那样,他是一个观念上特别open的人,所以延伸到设计中表现为简洁、敞开式街区的风格。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

 

图片2

图:杭州支付宝大厦

(吴钢代表作品之一)

 

做建筑必须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周边环境、风土人情、社会接受度。你们最看重哪一部分?

 

Charles Tang:我认为体现一个建筑的区域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设计和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是不可分开的嘛。另外,还有空间的因素需要考虑,不光要把文化体现出来,也要做出一个具有人性化尺度的空间,需要让人觉得comfortable(舒适)。

吴钢:我觉得Charles说的特别好,建筑是需要地域性的。各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你到了澳大利亚,你会感觉到这个地方的建筑个性;到了法国,能感觉到一种古典建筑的个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特点的国家,所以它的个性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我来说,在中国寻找和挖掘这种多样性,并且把它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我这一辈子的兴趣,也是我们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创意和激情的原因。

 

图片3

图:阿联酋迪拜艾因高档购物中心

(Charles Tang 代表作品之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如今面临一个如何处置旧建筑的问题,是完全推倒重建,还是保留下来?如何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

 

Charles Tang:我在澳洲的时候也接触过这样的命题,他们对这种受文化保护建筑的外立面是不会改动的,内部可以重新装修。但是也不是每一个老的建筑都受到保护,也经由选择,留下经典的。在中国,我也不建议将所有的老建筑都当作受文化保护的建筑,也需要选择。

吴钢:我认为在哲学层面,怎样保护旧建筑的问题就好比一个人怎么去正视自己的过去。从哲学层面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三点:我从哪来?我是谁?我往哪儿去?目前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就“从哪儿来”这一点做深究,这也是我们价值观容易受到其他文化影响的原因。旧建筑保护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国家懂得保留自己的过去,才不至于在世界上丧失存在感。中国目前的建筑确实存在这样的危险,大家都需要静下心来,从文化、社会、哲学的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我们没有办法将所有的旧建筑保护下来,但至少我们需要把这个课题谈论起来,正视和重视自己的过去。

 

附:嘉宾介绍

 

吴钢  维思平建筑设计 主设计师

亚洲建筑师协会会员(AA Asia),中国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因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突出成就,吴钢先生被评为“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

 

Charles Tang  维思平建筑设计 设计总监

现任维思平设计总监。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悉尼 Hassell 建筑事务所、悉尼Design Inc公司 、悉尼D+R建筑事务公司、Saunders Global桑德斯全球公司、美国UDG建筑设计事务所、万达文旅院等。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