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IT经理世界》 记者 杨志杰

 

 

 

他在黑暗中醒来,对着空气轻声说出几个指令,一片繁茂的森林出现在眼前——有鸟语,有花香,各种各样的动物在林间追逐、奔跑。

 

他揉了揉太阳穴,久睡初醒,有点眩晕,智能空调模仿的森林微风拂过面颊。对这风里的味道,他既熟悉又陌生,有时候他甚至会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森林,而非现代工业的产物;如果他愿意,画面可以立刻切换成大海,耳边传来海鸟的鸣叫和层层叠叠扑面而来的海浪……场景虽然有许多模式,但在无数个日夜后,他已经可以背下每一段剧情。他其实并不知道醒来时的外界是白天还是黑夜,如果可以支付更多的钱,在这个四面密闭的盒子里,他会得到新的“自然”。当然,他更渴望有一扇窗,哪怕窗外看到的不是翠绿山峦,不是在清风中摇曳的嫩草。

 

很多电影和科幻小说里都有着类似的场景:未来的地球资源枯竭而科技发达,人们居住在“盒子”一样的建筑里,生活在虚拟的自然环境中。“这种想象很极端,甚至是负面的。”维思平建筑设计助理主设计师谭善隆说,“建筑师不会妥协,他会告诉人们——你肯定需要一扇窗,哪怕小一点。”

 

作为一门古老的行业,建筑最早出现在自然之中,成片的建筑组成族群、村、镇,最终形成城市。在谭善隆看来,从古至今,人类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没有改变——在建筑中吃饭、睡觉、洗澡、购物、办公,而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为人类创造真实的空间,然后用成年累月的时间来感知是否舒适。谭善隆仍旧记得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上学时教授所讲的:医疗失败的后果往往马上显现,但一座失败的建筑不会立刻得到回馈,而居住者会长期感觉不舒适。一个成功的、让居住者感觉舒适的建筑,有赖于一系列正确的决定,这些因素往往隐藏在建筑背后,很难被发现。

 

“人”的建筑

 

“科幻中未来人类生活在盒子一样的建筑里,无疑是错误的。”在维思平建筑设计董事总经理吴钢看来,人不是机器,那样的场景绝不是建筑师所想象出来的未来,因为它缺少价值观的引导。

 

吴钢所说的建筑价值观,核心不是如何炫技,而是在日益严峻的自然和城市环境中,建筑应当何去何从。在德国留学和工作后,吴钢回国创建了具有德资背景的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有极为丰富的产业园区和高科技总部设计经验,近2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让他对面向未来的建筑价值观有着自己的理解,总结为两个词——服务与理性。

 

 

图:产业园区设计案例——北京西门子总部

 

服务是指未来建筑不仅要更好地服务于人,还要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而理性则是服务过程中不变的准则。“人的生存是有条件的,需要依赖空气、阳光、水等自然物质才能生存,建筑中的所有单元都应当以人为核心来建造——虽然这一直都是业内的共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得并不好,人们并非能够始终保持理性。”吴钢说。

 

 

图:产业园区设计案例——百度北京研发总部

 

悉地国际设计副总裁、上海区域总建筑师钱平分析,人们的短期需求曾经极大改变了全球各地的建筑风格,比如二战后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恢复性建设,要求设计师采用建筑时间更短的现代建筑,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产生精品。

 

“20多年前上海住房最紧张的时代,一些楼房的楼板只有6、7公分厚,当时安全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房子才更重要。”钱平说,当时这种被称作为“稻草阁楼”的楼房都有图纸模版,设计师只需要按照要求选择某个模版排图就可以了。这是物资极端匮乏时代的一种选择,建筑对人的服务属性被严重忽略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密度超高建筑群开始出现,很多奇观式地标性建筑被建造出来以展示发展的雄心、城市的地位与经济的繁荣,这些追求“新、大、怪、异”的建筑耗资巨大,能耗巨大,又过于独立,与城市少有互动。“在经济腾飞阶段,这种建筑冲动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时代终将过去,所谓的建筑奇迹也会被人们逐渐淘汰。”吴钢说,“建筑从来都不应当是城市的主宰力量,主宰城市的是人和自然,建筑是服务的、是附属。”

 

建筑一方面要更好地为人服务,另一方面又不能给环境和自然带来更大的负担。不论是吴钢还是钱平,在思考未来建筑如何更好地服务人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成百甚至上千年的过去。

 

吴钢曾实地调研欧洲、日本老建筑,“这些建筑都采用成熟而通用的技术,拥有理性的建筑造价,低耗能,以服务为灵魂。”在悉地国际副总裁章景阳看来,大量的传统建筑都是绿色建筑,地域特色决定建筑形态,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这些建筑的原材料从本地获取,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符合章景阳对于绿色建筑的三点解释:节约资源(土地、材料、能源和水);保护环境;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空间。“今天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应该重新检视并发扬传统的建筑方法,从而降低对主动式设计的需求。”他说。

 

 

图:利用双层墙壁实现节能——南京长发中心

 

被动式节能技术指设计师通过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设计师在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等设计,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这些低碳化的设计不一定采用高科技,也不会花费太多成本,但行之有效,这也是吴钢所认为的理性设计。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具体指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目的。一般认为,与被动式设计相比,主动式设计往往会增加建筑的耗能和环境的负担。

 

城市的建筑

 

好的建筑会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未来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应当理性思考,如何服务城市。”吴钢反复强调。据埃森哲研究显示,中国现有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安全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各城市需要尽快采取新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逐步缓解。

 

随着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多数建筑是巨大城市中散乱存在的独立个体。相互割裂的建筑带来了割裂的城市——人们居住在城市的一角,去城市另一边工作,再在城市的腹地消遣,这样割裂的城市功用,本身就是高能耗和不经济的代名词。

 

每座建筑都应当有自己的城市属性,建筑形成的空间应当能被城市中的人享用——比如日常生活必须的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好模版之一是老北京的胡同。“为什么很多人休息时喜欢去后海而不是去亦庄?为什么很多老人即使子女已经搬迁到郊区的楼房中,仍旧喜欢生活在胡同中?因为胡同是一个功能混合的街区,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对于人们的吃喝玩乐各种需求都能够以某种方式给予满足,人们在胡同中生活会感到很舒服。”吴钢说。

 

 

图:混合功能街区设计案例——武汉融科天城

 

太多过去的传统和价值已经被忘记,在传统的中国城市中,院落、街道和城市之间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

 

这种关系最初发轫于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的场景:酒肆、茶楼、勾栏、瓦舍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店面都沿街或在巷中开设,甚至居所的大门内外也可以摆摊设点,沿街叫卖,乃至桥上也有市场;卖艺的游艺场沿街巷而立,城内更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当时,北宋首都开封的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商业之繁华远胜秦汉隋唐。宋代之前,中国城市的“坊”(居住地区)与“市”(商业地区)有明确区分,宋代拆除了坊墙,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直通大街,居民区与商业区连成一片,实现了“街”与“市”的有机结合。

 

 

图:清明上河图

 

“建筑被理性组织的城市不仅便于生活,甚至是一个经济体,是一个能够产生价值的‘公司’。”吴钢认为,通过对人的关注、对建筑的合理组织,最终会实现城市的低碳甚至零碳,更有组织,更有脉络将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自然中的建筑

 

自然是建筑的先天属性,建筑最早出现在自然中,这一事实和理念正逐渐被人们记起,建筑设计师在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现代都市中,越来越愿意在古代建筑中找寻低碳建筑的发展之道。

 

吴钢在苏州有一项令人兴奋的尝试——他主持设计的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管理中心不光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理念,更将自身融入到整个苏州的建筑文化意境之中。

 

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管理中心建成后,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巨型花架”。这个“巨型花架”的主体建筑是两栋平行布置的办公楼,两栋办公楼之间是广场,一个巨大的铝镁合金穿孔遮阳篷覆盖了两栋建筑和中间广场。遮阳棚底部一层架空,人们可以从广场两侧自由进入和穿行遮阳篷区域。被覆盖的广场上空,阳光从多孔板洒射进来。在广场上竖立着若干两两交叉的铝镁合金柱,寓意为交错的竹丛,同时也种植了大量真实竹丛和植物,与之呼应并弱化硬柱结构。

 

 

图: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管理中心

 

据吴钢介绍,遮阳篷可解决园林广场和建筑立面遮阳问题,过滤多余阳光和强风,使内部空气舒适,并为爬藤植物提供生长框架。除遮阳棚外,两栋建筑还采用了挤塑聚苯外保温墙面、断桥铝合金门窗、中空玻璃、声光控制照明系统等技术,增强节能效果;建筑顶部及整个庭院还设计了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整个“巨型花架”建造技术简单,成本低廉,节能效果明显。“苏州是中国古代园林和庭院建筑集大成者,但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园林风景或周边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筑依赖自然,有时候又不得不屈从于自然条件。“减少建筑物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也是未来趋势。”钱平分析,全球人口持续上涨,但土地等资源恒定,人们对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会逐步下降,未来的土地可能不会成为建筑的基地,而只是一个直接的支撑物。

 

一种范例

 

邵红是杭州黄龙时代广场的客服领班,从时代广场建成以来,她就一直在这里工作。提到黄龙时代广场,即使杭州出租车司机很多都不知道,因为它有着另外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杭州支付宝大厦。其实,黄龙时代广场是由A、B两座大厦组成的L型建筑,B座南北向,A座东西向,支付宝大厦是支付宝公司租用的B座,A座则有一些其他公司入驻。邵红还记得在上班之初,老板曾对她“炫耀”过时代广场“很杭州”、“很江南”。

 

 

图:杭州支付宝大厦

 

支付宝大厦位于杭州城“西大门”处,是人们从西边进入杭州后看到的第一座地标性建筑。大厦造型非常薄,通体采用了玻璃幕墙,看上去十分“轻盈”又“温润通透”。据邵红介绍,支付宝公司也会利用玻璃幕墙做一些文章,比如双十一取得好业绩,晚间会利用各个办公区内灯光的开启或关闭,在B座大厦幕墙上造出巨大的图案,很震撼,也很漂亮。“工作人员在街对面用对讲机指挥楼内开关灯。”她笑道。

 

 

图:杭州支付宝大厦

 

两座建筑构成的L型围合出外部广场和内部庭院,外部广场让大厦远离城市主干道得以闹中取静;内部庭院为大厦中的人提供了休息的景观场所。二者均实施了绿化园林设计,底层为餐厅、银行、超市、酒吧等底商。A、B座交接的地方有一道抗震缝隙,还有一个从底部穿过的空洞,空洞连接到的内部庭院处,设计了下沉的小商业区。阳光从缝隙照到下沉商业区的通道中,小商业区中间有水潭,水潭四周是一些休闲的餐饮和娱乐场所。

 

吴钢是杭州支付宝大厦的设计师。很薄的板楼设计不仅是为了外观,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风和采光。因为薄,两栋建筑中每层都只有两排办公区,春秋两季可以更多开窗依赖自然风,而非空调,这节省了1/3的空调能耗;此外,所有办公区域都能够实现自然采光,全年下来,这两栋楼的采光费用是其他同等面积办公楼的1/10。

 

被邵红反复提到的玻璃幕墙,是两栋建筑的外面一层”皮”,在幕墙之内还有另一层”皮”——传统建筑立面。玻璃幕墙中间有缝,方便窗户通风。吴钢表示,之所以用釉面玻璃做幕墙,从低碳的角度有两层考虑:一是高层建筑不允许直接开窗,二十层以上高空形成的漩涡风会把窗户吹掉,有了幕墙,任何一层窗户都可以打开;二是为了抵消太阳辐射,玻璃幕墙的每一面都有釉点,这些经过严格计算的釉点密度和大小在幕墙的不同方向各有差异,以便在采光和抵消热辐射中找到最佳平衡。

 

在这个设计案中,吴钢也践行了他“建筑应服务城市”的理念——“不论是外部广场,还是内部庭院以及各种商业空间,都是为城市提供的。甚至地下空间,也不仅仅作为地下车库使用,也通过下沉式商业庭院的实用功能和城市友好呼应。”邵红说,来黄龙时代广场休闲的人不仅是支付宝或其他进驻公司的员工,很多城里其他地方的人以及附近的居民,都会跑过来在酒吧里喝酒或在餐厅里吃饭,一些人还会在内部庭院里玩耍和休息。

 

 

图:杭州支付宝大厦——内部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