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设计指的是在设计中规划、建筑、景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希望理想的未来城市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是不同功能的混合,是建设和自然的混合,这样的混合亦是可持续的,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含义上的生产可持续,而是城市尺度上的可持续性,这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完整,有更好的心态,不会出现极端的发展,这样社会是和谐的,这是我们追求的状况。这里以一些WSP的设计实践为例。
一、城市规划中的无边界设计——天津老城厢和鹤壁商务中心区规划
面对老城发展的问题,在设计中,既要满足高容积率的城市经济的发展需求,还要保持良好的环境。环境既是自然环境,同时也是文化历史的环境。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非常大尺度的环境营造,我们做了很多的思考。
我们的观点是建造一个真正的人民的城市,城市是一个各种因素——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景观发展平衡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把环境和建造结合起来,关注风景在城市中的地位。老城厢的规划设计中,表达了如何把建造和原有的肌理结合起来,我们在设计中保留原有的胡同肌理并让此得到发展。规划最后形成环状的空间,四周是高密度开发,集中布置交通、商业、居住、办公,中间区域恢复成文化生态公园,有些文物得到保护,这样一个平衡完全是并置的。
很多时候,风景区域被围墙分隔开了,在这里,我们希望营造风景就在身边,和建筑功能结合在一起,也是城市基本功能的一部分。景观也是要靠功能来支持的,即使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有很多的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博物馆等。在老城厢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些文化设施来推动无边界设计能够真正地实现。周边高密度的开发是提供经济基础、中间的低密度是的文化公园,这样,城市的都市性、风景和地域文化能得到很好的结合。生态是个广义的生态,它指的是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中央公园的建立,周边地块的价值也得到提升,我们认为这也是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一面。
与其它城市一样,鹤壁也在做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地块紧临着淇河,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我们希望它将来依然保持积极的状态,人与自然相拥。河岸将近两公里长,作为城市公园和日常功能设施结合,这是值得研究的,即都市化如何与日常生活结合,如伦敦居住区就在泰德美术馆边上,并没有边界,而中国往往都进行空间界定,如798艺术区入口的大门、指示地图、专门的停车区。在鹤壁规划中,梦想的城市曼哈顿美化成在一个空间边上的风景,河流景观延伸到中心区,一起构成风景化的商务区。
二、住宅区中的无边界设计——武汉风华天城和深圳金地梅陇镇
住宅区项目在开发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国许多地区有一典型特点,即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张,武汉风华天城项目位于机场搬迁地块,周边有大量农田、湖泊、湿地,地势较低洼,这种情况常规的做法是填补,但会对原有地形产生很大破坏,投资成本也增加。我们的做法是基本保持场地原有农田格局,住宅区采用架空形式,对环境破坏较小,这也是一种混合概念,既可以为社区提供优美的自然景观,硬地区域即车库上面又形成一定的社区公共场所,从城市到乡村仅一步之遥。
深圳金地梅陇镇位于福田区,在离城市中心10公里的地方如何建造一个将近50万平方米的社区,有许多基准和选择,我们希望强调都市性和混合性,这个混合通过立体来实现,底下一层是商业,随着一定的进深与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有联系的城市界面,而不是独立的点,商业围绕社区发展,更方便居民出入。商业上方通过台地形成空中花园,通过环境和都市商业的叠加,使二者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架空的住宅形式带给花园充足的日照,居民可以便利地到室外花园活动、到商业街购物,就像在自己家里。在这里,设计师更关注都市空间和环境空间的协调,建筑本身反而次要。
三、公共建筑的无边界设计
首都新机场酒店位于T3航站楼对面,我们打破常规做法,将机场与酒店作为整体考虑。航站楼的前区在规划中是一个空港商务区,我们希望能产生一个共同的城市空间,因此提出“中国门”的概念,不在于“门”建筑形式,而是由此得到的环境:两个L形建筑的围合与航站楼呼应,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半室外的效果。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即建筑在环境营造中起配角作用。
四、小尺度建筑的无边界设计
在开发中有许多类似会所、售楼处、展示空间会建设在非建设用地上,如城市绿化带等,建造工期较短,功能也灵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研究了一种钢结构建筑体系。因为钢结构体系自重轻,但抗变形能力和可塑性强,且可采用独立柱基和很小的基础埋深,因此对场地原有植被和渗水方式破坏很小。主体构件可以在工厂里预置,大大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如何加速建设周期,使建造本身环保,是一个要努力的方向。